
这张历史悠久的老照片,曾让无数人忍不住落泪。照片中的主人公是红军师长侯中英,他在1932年3月被敌人残忍杀害,年仅32岁。照片上,侯中英紧握双拳,目光炯炯有神,目视前方,神情严肃,毫不畏惧。即便面对死亡,他也没有显现出一丝的恐惧或动摇。他的眼神传达出一种无言的威严和坚定,仿佛宣示着他作为一名红军指挥官的无畏精神。这种气度,恰恰就是红军精神的象征,坚韧、果敢,毫不妥协。
在这张照片拍摄时,侯中英已遭受了敌军多次的严刑逼供,但即便如此,他依然保持着昂首挺胸的姿态。他没有因痛苦而低头,也没有因压力而屈服。面对敌人的威胁与逼迫,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,以无畏的姿态面对镜头,保持着一名军人的尊严。侯中英并不畏惧死亡,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对革命理想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定。
展开剩余72%侯中英的英勇牺牲并未被敌人遗忘。事实上,在他牺牲后的不久,敌人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舆论攻势,利用大量战机撒下传单进行煽动。然而,在这样的逆境下,红军并没有被吓倒。时任第一师政治委员黄克诚撰写了一篇纪念侯中英的文章,刊登在《红星报》上。这篇文章中提到:“侯中英同志个性很强,但非常能接受同志的正确批评;军事政治理论基础虽薄弱,但他一直在努力学习。工作上积极,战时勇敢……侯中英同志的牺牲,让我们无比痛惜!我们要将悲痛化为动力,继续传承他的精神,发展革命战争,消灭敌人,完成他未竟的使命!”
侯中英原名侯国栋,1900年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一个极为贫困的家庭。年幼时,父母双亡,他被伯父抚养成人。尽管家庭困苦,侯中英却从小聪明机智,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。11岁时,他被村里的私塾先生看中,破格收为学生。但由于家境贫寒,侯中英在14岁时不得不辍学,之后他开始在矿山工作。1928年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积极参与游击战争。
“中高个、体格健壮、臂力超群”,这是他的战友们对侯中英的普遍评价。在紧张且危险的游击战争中,侯中英很快脱颖而出,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。1929年7月,经过中共大冶县委的决策,大冶和阳新两县的特务队与阳大手枪游击队合并,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,侯中英被任命为政治委员。到了1931年,侯中英已被任命为红三军团第一师的师长。
1932年1月,中共临时中央发布了《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》,提出了一项冒险的军事战略,决定集中红军主力夺取重要城市,并指示红一方面军“首取赣州”。然而,毛主席并不同意这一战略,他认为赣州是一座敌军坚固的要塞,三面环水,红军在装备上远远落后,很可能会陷入久攻不克的局面。毛主席建议以围城战术为主,但最终这一建议未被采纳。
按照军事计划,红三军团和红四军负责攻城,其他军区为支援部队。1932年2月6日,侯中英带领部队抵达赣州城郊,准备进攻西门。但进攻并不顺利,在突围时,侯中英被叛徒出卖,最终被敌军俘虏。即使在被囚禁的情况下,侯中英依然拒绝透露任何关于红军的情报。敌人决定将他处决,公开执行。
侯中英的最后时刻异常残忍。敌人不仅在他生前折磨他,甚至在死后残忍割下了他的耳朵、鼻子,挖掉了他的眼睛,并刺破了他的腹部。尽管如此,侯中英依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大声高呼“共产党万岁!红军万岁!”直到他英勇牺牲,年仅32岁。在一份记录中,侯中英的英勇牺牲被称为“叱诧风云,忠诚革命事业,献出了最后一滴血”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侯中英被追认定为“革命烈士”。许多人认为,如果他当时没有牺牲,解放后他至少能被授予上将军衔。如今,侯中英的名字或许未被所有人熟知,但他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牺牲与英勇将永载史册,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