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百年人物志》致力于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,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。您可以点击关注我们的公众号,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的宝贵评论和建议。
张爱萍将军出生于四川省达县,年仅15岁便投身革命事业。而萧克则出生在湖南嘉禾的一个贫寒农户家庭。因为对革命的共同理想,他们走到了一起,最终成为了我国人民解放军中极具才华与智慧的双栖将领。张爱萍不仅勇猛善战,同时也是个智谋出众的军事指挥官;萧克则是兼具文才与武略的多面手。两位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相识、相知,彼此的英雄气概和胸怀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。
回溯到1930年春,萧克作为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,带领部队挺进江西和湖南。而张爱萍则在同年末踏入中央苏区,加入了革命工作。随着1931年7月萧克调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,他在与国民党展开的第三次反“围剿”中,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与智慧。就在这个背景下,萧克与张爱萍的第一次会面发生在江西永泰县一个安静的小山村。张爱萍当时担任永泰县县委书记,而萧克则负责动员当地群众参与反“围剿”工作。
展开剩余81%在那次会晤中,萧克带领部队在一片树林里召开了一场动员大会,正在他发表动员讲话时,突然听到了飞机的轰鸣声。抬头一看,果然是敌人的飞机正在低空飞行,情势瞬间变得紧张。毫不犹豫的,萧克抓起机枪冲上山顶,猛烈扫射敌机。敌人见状,立刻把飞机拉高逃离。这一英勇举动给张爱萍留下了深刻印象,令他至今难忘。
时光荏苒,1997年7月14日,萧克迎来了他的九十岁寿辰,张爱萍带着家人亲自前来祝寿,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——一首打油诗。这首诗是在萧克当年举枪打敌机时,张爱萍亲笔写下的:
“东方晓,动员列队反围剿,
准备好,军民奋起,苏区必保,
敌机低袭狂呼啸,
师长亲举机枪扫,
争分秒,登山高射,飞贼逃跑。”
这首诗简单却深刻,正是张爱萍对萧克英勇事迹的深情纪念。
除了参与革命,张爱萍将军还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。1981年,张爱萍参加了一个国防科委举办的摄影学习班。当时,课堂上,大家都集中精力听课,而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位老者,便是张爱萍将军。课后,同学们才意识到,他竟是那位声名赫赫的老将军。
张爱萍对摄影的兴趣可追溯至他的少年时代。虽然出生在偏远的山村,他从未接触过照相机。但上中学时,他来到离家30里外的县城,在街上看到了当地唯一一家照相馆,这时他第一次被照相机吸引。这个兴趣一直延续到他投身革命后,虽然忙于战斗,他也没有放下对摄影的喜爱。尤其是在1937年,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拍下了当时正在打网球的张爱萍,他的摄影梦再度复苏。
而在抗战期间,张爱萍也借着战地拍摄的机会,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照片。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,还有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。他拍下了数不清的瞬间,而这些珍贵的图像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的重要展品。张爱萍通过相机,见证了中国革命和抗战的历史变迁,也为后人留下了极具历史价值的影像资料。
与此同时,萧克将军的兴趣则倾向于文学。萧克的父亲是前清秀才,受家庭环境影响,萧克从小便热爱读书。1927年,萧克加入中国共产党,开始了革命生涯。在忙碌的革命工作中,萧克依然坚持文学创作,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撰写小说。1937年,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《罗霄军》,并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初稿。这部小说最终于1988年出版,并荣获茅盾文学奖。
2003年,96岁的萧克在登上武夷山时,写下了一副对联:“海峡两岸东西相望,炎黄一家世代同根。”这显示了他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情怀。
萧克将军于2008年去世,享年102岁。与此同时,张爱萍将军也依然活跃在社会中,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。2000年,他和妻子李又兰一起去看望年事已高的萧克,留下了珍贵的合影。两位将军在岁月的沉淀下,虽然面容已显苍老,但军人风范依然熠熠生辉。
张爱萍和萧克将军的生命轨迹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,也反映出那一代人兼具英勇与智慧的多重才华。他们不仅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,也在个人兴趣和爱好上展示了丰富的人生风采。这份情谊和他们的成就,将永载史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